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专业介绍: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土木工程&r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成立于1975年组建的原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阜新研究所下设的“采矿岩层与地表移动研究室”,之后成立了“矿山开采沉陷与治理工程研究所”,1997年更名为“采矿损害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为“辽宁矿山开采损害技术鉴定中心”的挂靠单位。2001年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审批,取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辽学位[2001]2号),2002年获得“灾害防治工程”本科专业招生权,2002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共建重点学科(与阜新市共建)(辽教发[2002]78号),2003年“采矿损害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并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并成立“灾害防治工程系”,开始招收“灾害防治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矿山沉陷灾害防治实验室”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09年7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形成了4个具有一定特色且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为:矿山地层沉陷灾害理论与控制技术、矿山地层沉陷灾害防护工程、建筑物灾害防护与工程结构抗震、道路工程冻害与防治。
目前该学科队伍共有18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学术团队所学专业包括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等。学术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均比较合理。该学科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有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我国知名采煤沉陷专家刘文生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专业委员会理事和中国煤炭学会岩土工程与矿山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向东教授,采煤沉陷专家苏仲杰教授,建筑物灾害防护与工程结构抗震专家刘书贤教授、刘海卿教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20项,市科技进步奖30多项。针对矿山地层沉陷灾害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以煤矿采空区顶板覆岩移动、变形和破坏的时空规律为突破口,深入探索覆岩离层的发育、扩展、闭合等动态特征与机理,为覆岩离层充填控制地表沉陷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奠定理论基础;针对矿山地层沉陷灾害防治工程研究,重点开展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范围的界定、沉陷特征分析、沉陷区稳定性评价、沉陷诱发的边坡(山体)滑移、地面裂缝、地面瓦斯溢出等灾害发生机理、治理方式选择等研究工作;针对建筑物灾害防护与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危房加固改造、桥梁损伤检测与加固、矿震对城市建筑物安全影响、地震灾害下建筑物倒塌破坏机理以及建筑结构抗震与隔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针对工程冻害与防治的研究,主要开展了北方地区道路冻害的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工作,在道路路基的结构性演变规律、冻胀模型建立、冻融特性与冻胀预报理论、冻害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此外,该学科还承担着“辽宁矿山开采损害技术鉴定中心”的业务工作,在开展矿山开采损害评价,受理矿山开采损害争议,裁决开采损害争议与纠纷等方面,完成了200余项矿山开采损害评价、技术鉴定、损害治理对策咨询与服务工作,为政府和法律部门协调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提供了技术依据,为维护矿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学科共培养“灾害防治工程”专业的本科生200多名,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挂靠岩土工程学科培养灾害防治工程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7名。 通过几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方面有了较大改善,矿山沉陷灾害防治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完善,购置了大量的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展,图书资料得到了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