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湖南研招网 > 湖南大学 > 院校资讯

湖南大学结构工程学科

    一、学科发展历史与现状
  
  结构工程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自湖南高等实业学堂招收路矿两科已有近百年历史。1961年招生第一批结构工程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学位授予权,1995年所在一级学科建成了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占,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三级学位培养体系。2000年,我校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依托本学科建成的“湖南省工程结构损伤诊断重点实验室”通过合格验收。1998年,本学科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批准立项,于2001年5月第一期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并得到很高评价。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博士生导师和年富力强的博士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28人,副教授32人,讲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
  
  二、本学科研究主要方向及优势
  
  1、工程结构损伤诊断与评估
  
  该方向主要研究砼结构损伤诊断与评估、砼结构基本理论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在砼梁、板、柱的动力刚度与破损评估,砼路面板、钢筋砼连续梁和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高层建筑结构动力试验和分析中的子结构技术,劲性钢筋砼结构的静力和抗震性能,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冷轨带肋钢筋砼结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可望在砼结构破损评估与高层建筑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面取得重大实在突破。
  
  2、大跨及新型桥梁结构的设计、施工与承载能力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大跨径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地面运动模拟及大跨结构地震响应,桥梁与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理论,大跨桥梁结构车桥共振计算机模拟,砼箱形桥梁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及温度效应,无缝桥梁、大跨径斜塔斜拉桥梁的设计及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控制,在新型桥梁设计、大跨径斜拉桥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可望在大跨径桥梁结构非线性理论及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以及高层配筋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以及结构的主动、被动控制和抗震加固设计。在高强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及纤维增强塑料(frp)约束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可望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4、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该方向研究带缀板的开口薄壁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冷弯薄壁型钢受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板件的屈曲后性能、板组的屈曲后相互作用,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弹性与二阶弹塑性性能。以上研究成果中有很多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望在钢结构稳定理论及交错桁架结构的静、动力性能和设计理论方面取得成就。
  
  5、工程结构设计与决策智能化研究
  
  该方向研究钢筋砼框架及连续梁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高层建筑基础方案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工作分析系统、遗传算法等生物进化算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在结构智能化设计与决策居国内领先水平,有望在智能设计与决策领域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绩。
  
  该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不断追求创新,在工程结构损伤诊断、计算机辅助智能化决策与优化、大跨桥梁与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结构抗震防灾与结构控制、新型钢结构与中高层砌体结构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及技术支持。本学科在我国中南地区及南方地区具有明显的学科综合优势。
  
  三、标志性成果
  
  1、科研成果:本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共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3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取得国家专利13项,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67篇。目前承担的国家、地方和企业科研项目104项,在研经费3532.48万元。
  
  2.人才培养:本学科已培养博士生46人,硕士生267人。1996年以来博士生、硕士生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sci、ei收录20篇,出版专著6本。
  
  3.实验室建设:从“九五”到“十五”初,本学科总计投入3146万元,加速了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设计与决策智能化研究实验中心等实验室的建设,改善了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条件,保证了学科的持续发展。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