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广东研招网 > 暨南大学 > 考研经验

2012年暨南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教训


   为什么要考研
  在十六年的学生生涯中,我可以说,我是个称职的学生。认真、努力、勤奋等这些词汇一直是我的标签。只是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被动地学习着,因为家庭的灌输、学校的压力和社会的影响。我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每一门课程,有的功课始终“光辉灿烂”,有的功课却始终“惨不忍睹”。直到进入大学,我踏着火车来到异乡,在时间的磨练和岁月的洗礼中,我终于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应该为自己活一次,不能继续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于是我就选择了跨考新闻专业,梦想着做一名记者。当然,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仔细考虑过其中的困难和可能的后果,我知道“隔行如隔山”,知道“潜规则”,但是我更知道“天道酬勤”。
  我知道,我是个有梦的人,是个执着的人,是个坚强的人。对于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就如一句话说的:再牛逼的决定都不如傻逼式的坚持!
  对于考研的过程,我觉得,五个字足矣,“痛并快乐着”。
  在此,我有幸能记录下,我在考研旅途中的酸甜苦辣,与各位研友们一起分享我的经验和教训。从2011年2月开始,也就是大三第一学期,我就开始决定要考研,而且三跨考新闻与传播专业。
  这缘起与一场意外。之前,学校招聘校园广播—英语频道的主持人,我由于闲得无聊,就参与应聘。可能是对手不太强,也可能是运气,我竟然杀入决赛。但是后来学校莫名其妙地决定谁都不要,干脆就取消了英语频道。虽然我心里有种被耍的感觉,但这次比赛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其实,很多人在大学所就读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或者听从父母、老师或旁人的意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想法是,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因为你可能会在不知不知觉中与该专业结下不解之缘。我身边的同学就是例证,“万事开头难”,学习新的专业是需要气力的,只要克服了困难,便会前程似锦。但如果你实在无法静下来学自己的专业,那么拓展你的课外活动、广交朋友,慢慢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奋斗。要知道有梦想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而不是一生碌碌无为。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又赶上研究生扩招,这就吸引了大批学生蜂拥考研。其实,在庞大的考研大军中,有很多考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考研,有的缘于从众心理、有的出于逃避心理,盲目、畏惧、不安、焦虑、犹豫,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心情。因此,在慢慢长路中,有的坚持了一个月就放弃了,有的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跑路了。我只想说,明确自己考研的原因是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我,考研是敲门砖。作为一个梦想成为记者的我来说,没有学过新闻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相关的新闻文凭,即使有一腔热情,鼓起勇气去报社应聘,他们只会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你。因此,考研时隔充实自己新闻理论知识的良好平台,同时能让自己如愿以偿地坐在知名大学的新闻课堂里吸收知识和精华,从而将自己的人生领上正轨。
  不为了考研而考研,而是为了梦想!

  考研初试篇
  2011年2月份,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新闻专业院校的资料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暨南大学。这出于很多原因,比如广州、报业、导师等等。我迅速浏览了暨南大学的相关考研信息,在网上购买了考研参考书,3月初就看是第一遍的教材阅读。
  因为暨南大学的参考书数量颇多,总共达16本,所以,在看书过程中,要给自己订下一个大致的计划,否则时间会非常紧张。在阅读过程中,我会用笔划下自己认为的相关重点,这就方便下次整理笔记。而在此时,身边的研友们还在彷徨、犹豫自己应该选择报考哪个学校、哪个专业。
  6月份很快到了,应付了学校的期末考试后,我没有回家,一个人住在寝室里复习备考。那是个酷热的暑假,寝室里没有电风扇,白天没有电,整层楼只有我一个人。我忍受着炎热,汗水早已浸湿了我的衣服。

  就这样,我开始整理那16本书的笔记。显然,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就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而言,我就整理了五天。于是,我决定去网吧上网,在百度文库、豆丁网中下载一些前辈整理的资料,并向学姐购买了相关笔记。然后自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归纳总结、查阅书籍、抄写摘录,终于如期地完成了笔记的整理。
  7月份—8月份,我给自己订得目标是,把所有笔记背一遍。我的安排是早上背英语单词,下午背专业笔记,晚上九点之前温习背过的专业笔记。然后上网看新闻、看评论、学写评论。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闭上眼睛回忆一遍。
  毋庸置疑,这两个月是枯燥乏味的,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名词解释、空洞理论,尤其是中新史和外新史。最好的形容词就是“炒冷饭”。
  根据记忆曲线,我们知道,人类的记忆是需要不断加强和反复的。因此,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背诵经验,选择自己记忆力最强的时间点背诵。同时,在背过后的几个小时后,要试着回忆,从而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这个过程,需要极大耐心和恒心。

  9月份-10月份,我加大了工作量,因为我很心碎地发现,在结束了第一轮的笔记背诵以后,我的记忆处于混论状态,不仅最先背的内容忘得七零八乱,而且后来背得内容也开始与前面的纠缠在一起。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来一遍”,这一次,我学乖了。在背完一本笔记后,我会再温习一遍,并且同时接着背下一本笔记,以此类推。这两个月,我就一直不断地反复、循环地复习、背诵、温习笔记,直到自己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为止。事实上,这一步骤,我一直沿用到考试前夕。
  在这两个月里,我第二个任务就是,阅读老师的论文,这些论文一部分从学姐那儿购买,另一部分从网上下载。论文作者不仅包含暨大老师,还包括人大、复旦等名师。后来,我大致数了数论文的数量,竟然有450篇!此外,我看了《50题》,这本书里面囊括了业界近年来的热点、难点、重点;同时我还阅读各类新闻类杂志,比如《新闻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实践》、《青年记者》等等。

  第三个任务就是,每天坚持看《南方周末》的评论版,并挑一条新闻练习写评论,我还为此专门开通了新浪博客,让身边的同学进行评论、提出意见,帮助我改进评论水平。
  11月份,我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老师们的论文要点罗列出来,并不断用教材上的知识、业界动态信息进行理解、贯通。当然,整理后少不了背诵,准确说是记忆。
  12月份至考试前夕,我的目标就是把所有看过的笔记进行一个总的归纳,试图整理出一个系统框架。这样每两个星期就可以过一遍笔记,就挑着点识记,而不是像一开始那种详细记忆。同时整理可能考查的有关业界热点的论文,进行重点记忆。
  纵观我的复习过程,我发现背诵占了很大一块时间,而且这一大块时间都是拿来背诵教材笔记。虽然最后考试的时候,名词解释、理论知识考查分数很少,但是它却为我理解导师论文、了解业界动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好像一幢高楼大厦,要想它几十年屹立不倒,就必须夯实地基,否则稍微的风吹日晒都能让其轰然倒下。而夯实基础的唯一办法就是反复的背诵记忆,尤其对于那些本科不是新闻专业的考生,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翻阅1992年至2012年的考题,我们会发现,暨大的题目越来越灵活,经常结合当下业界热点进行考查。比如2011年论述题为 “谈谈新媒体时代报纸媒体如何赢得读者”;2012年论述题为“结合案例分析中国电视节目对外国节目的改造和创新”。考查识记概念的题目逐渐减少,并且很多概念都不在16本固定教材上。比如2012年名词解释考查了“新闻发现力”、“web2.0”。
  因此,在复习教材笔记的同时,也要花时间熟悉导师论文和新闻类杂志,了解动态和热点。这样,在回答简答题、论述题时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考研复试篇
 
 暨南大学初试成绩是在2月28日公布的,复试时间是4月10号-13号,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暨大复试内容包括:心理测试、专业笔试、英语笔试、专业面试及英语面试。

  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就是上机,类似于心理调查问卷。一般人都没有问题,除非你的心理极度不健康。
  专业笔试和英语笔试一共历时三个小时,专业笔试考题一般是一道论述题和一道评论题。难度和初试不相上下,只要将以前初试时用的复习资料重新温习一遍,就能应付下来。英语笔试今年考得是一道翻译题和一篇英语作文。翻译题比较专业,有关于新闻写作的内容;作文题类似于四六级,有关于课堂学习和自身实践,哪个更重要。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