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北京研招网 > 北京大学 > 考研经验

九阴真经之北大社会学篇——2012社会学经验


  九阴九阳,孰弱孰强?阴阳共济,武林称王!(考研要以自己为中心,但是也要吸取他人之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说实话,社会学前几名的学校都不好考,与其考一个二流的学校,不如拿北大来搏一搏,考上了算是赚了,考不上也可以调剂到其他学校。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以下前人的一些经验,捡着重要的总结如下,不同风格,大家借鉴借鉴:
   
  先说北大出题的特点,在理论方面,从形式上看,北大出题分三个部分:概论、理论和分支学科,分值各占40-60分、60-40分、50分。从内容上看,北大出题具有基础+灵活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往概论出题都是以课本的某一个内容为主(比如考初级群体、社会化、社会分层之类的),现在则渐渐向整个课本的综合联系性转换,不局限于某一个章节,而是把概论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复习方法:首先就是把王老师的那本教程狂啃五遍以上,把细节的知识点尽量掌握住,然后就是通过笔记把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罗列出来,把章节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一般就差不多了,能够拿到80%的分数。

  对于理论方面,总的来说这一部分以基础知识为主,但要注意,北大比较重视对理论基本观点完备性的掌握,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理论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大部分。北大一般都会考某个人或者某个理论流派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的看法,这个和其他学校没有太多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答题上,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北大更看重的是答题的那个角度。那么,怎样答题分数会更高呢?

  我根据学长、学姐的指导,加上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在复习和答题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知识的完备性,对于某一个理论家某一方面的理论主张,一定要有一种整体观念和历史观念。比如,如果问到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首先要想到的不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的具体内容,而是宗教社会学发展过程中韦伯处于什么位置,他和其他人的主张有何不同,以及他的研究在宗教社会学方面有何重大贡献。也就是说,复习和答题不能只注重内涵而忽视了外延。在北大老师看来,一个人的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更多的是看他在外延方面的了解,理论其实是理论史。

  第二、除了外延,就是内涵了,对于复习某个理论家某方面的主张,最重要的是把具体的要点记牢,切忌根据自己的模糊印象乱发挥,试想当老师看到一个菜鸟不懂装懂时的愤怒表情,他一般不会给你高分的。

  第三、在复习时,对于各个答题点要有扩展的能力,就是说自己除了记住某个理论家的大概思路外,对于每个理论主张要能够用社会学的专业语言表述清楚。比如说帕森斯的模式变量,有些同学把这五个变量记得牢牢的,但每个变量具体表示的是什么没有印象,这样的话尽管每个点都能说出来,但缺乏对知识点的专业性阐述,分数也不会高。

  总结一下,理论复习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该理论在整个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和其他理论的对话以及学者本人的贡献;二是通过各种复习材料和笔记把每个理论的知识点答全面;第三就是一定要把每个点下面的内容说清楚,这一块的语言要专业,不能出现太多非社会学语言。

  最后说一下分支学科这50分,在具体谈这个之前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在北大考研中胜出,如果你想挤进前十(基本可以拼一下北大本部了),那么这一块儿千万不要忽视,这一块可以说是理论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我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有二:第一是在理论考试中,前面两个部分大家复习基本上差别不大,真正能够拉分就是这一部分,谁能够抓住,谁就赢了。前面复习的再好,顶多也就是再提高十分的样子,这一块儿如果没有复习好的话,随便就可以丢掉二十几分。第二,这一部分内容多,灵活性强,要求能力高,需要用很多时间。很多同学认为才50分的东西,不值得他浪费那么长的时间,随便考考也可有二三十分。结果出来之后,大部分都只有十几分,大家答的都烂,如果你能答的好,那么三四十分就是你的,差距就出来了。

  下面我具体谈一下:这部分一共五道题,每个分支领域一道,每道题10分,一般会从家庭社会学、劳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城市和农村社会学等方面出题。

  复习方法:一共三个步骤,第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把整本书通读一遍,了解北大老师的基本主张,另外把那些老师的文章拿出来读一下,要和书搭配着读。
  第二是做笔记,做笔记要有重点,不要把整本书都做下来,有些个章节只是帮助理解,没有知识上的作用,选择重点要根据历年的真题,统计历年真题在各个章节中的分布,为了节约时间,从考的最多的章节开始。
  第三,把笔记做完之后,就开始进入了信息战,首先说明,这一块出的题一般都是老师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因此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够大致摸出老师的出题范围,这不是赌题和押题,只是进一步缩小自己的复习重点,最好是通过关系找到学长学姐,从中打听老师最近的研究动向。另外就是要设法搞到老师讲课的笔记以及相关内部资料,老师出题一般都会和自己讲的课程密切相关,甚至就是自己的讲课内容,所以尽量弄到手,事半功倍,真的。当时我为这个事情也是东奔西走,由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联系还算密切,在那边我也有“卧底”学长学姐,所以在考前拿到了很多分支学科的内部总结资料,当时我复习分支学科的时间不多了,就拿着那堆材料一顿狂背,结果效果很好。当然,还是以基本知识点为主,把书上的东西多看看,背材料这只不过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要冒风险的。
   
  以上就是理论,下面谈一下参考书目吧!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在我没考试之前,09年已经考上北大的学姐就跟我讲,她复习时采用了网上流传的考研参考书目,结果到考试时才发现有些早已过时,然后她们几个考上的总结了一下考研具体参考书目,每本书应看的章节,以及每本书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等等,我按照他们的总结复习考试,效果确实还不错。我想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来谈一下这些书。

  众所周知,北大社会学从05年之后就没有了参考书目,官方网页上也写出了“不提供参考书目”的字样。但是,许多已经走过来的学长学姐通过自己的经验在网上发了很多参考书目的内容,有些比较正确,有些个则是滥竽充数。我这两天通过整理自己的笔记,然后参考历年真题的出题范围,加上在考研过程中学姐对我的一些建议,总结了自己认为应该看的参考书目,下面我具体说明:

  首先是社会学概论,这个参考书目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王思斌老师的《社会学教程》,此书很简单,但是涉及许多考试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并且在最后还需要反复背诵基本概念以及重点知识点。出题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考试最少占到40分。出题基本已经定型,那就是名词解释两个,10分;论述题两个,40分,只看2-13章。顺便提一下,我复习的时候北大的学姐给了我一份王老师的讲义,我和书一起看的,觉得还行,然后我自己整理了一份笔记,感觉这50分当时我基本抓到了。

  然后就是理论了,理论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古典部分很多人推荐杨善华老师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不过这本书比较散,在获取知识方面很好,但答题不太适合,所以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书和笔记一起用,笔记的话可以自己整理,如果能够弄到别人的也行,用笔记主要是把这本书的理论框架给抽出来。另外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虽然比较老,不过整个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适合答题用,缺点在于有些流派和理论说的不够详细,因此可以把它作为基础读物,用它来把握脉络,再用其它的材料补充。这本书的第三版已经出来了,建议用最新版的,虽然和以前变化不太大,呵呵。当代部分杨老师没有出中卷,所以除了贾老师的以外,还要自己补充些材料,建议用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写的很有深度,不过有些地方不好懂,如果时间紧就不用看了。以上两部分通常都出一道论述题,20分,如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还有10年考的孔德。

  当代部分是最重要的,主要有两个复习材料,一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精读),杨善华、谢立中主编,北大出版社。此书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99版)的修订版,新增加了布希亚和鲍曼的思想。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如果确实没有,那就使用《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出题类型:论述为主,考试至少占到40分,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的思想。另外就是杨善华老师的国外社会学理论大纲讲义,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这是杨老师讲课用的讲义,不是出版的书,所以很难搞到,但杨老师很喜欢在上面出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出题肯定是老师说了算的。这本讲义确实很重要,我在考研的时候也到处找,没找到,后来北大的一个学姐说她那里有,然后以那本书为基础再加上以上我谈到的书籍,自己整理出来了一套笔记,她当时没把讲义给我,把那套笔记给我了,说笔记里面已经包括了讲义内容,我用着感觉相当不错,理论方面的50-60分也抓住了大部分。也算是幸运吧,当时学姐对我帮助挺大的,所以我就想继续帮助别人嘛!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