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山西研招网 > 太原理工大学 > 院校资讯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简介

  学科名称:材料加工工程
  学科代码:080503
  一、学科带头人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许并社教授
  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4年3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做博士后和研究员工作。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兼任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材料界面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常务理事和理事,《电子显微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新型炭材料》、《金属热处理》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作为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纳米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和材料界面结构计算模拟等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并承担纳米SiO2、Al2O3、纳米光电材料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工程。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0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和被他人引用200余篇次;申请和授权多国专利100余项;被国际有关科技报报道过的研究成果6项;著书10部。1999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先后六次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先后荣获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个人荣誉奖励。2004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2006年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07年荣获中国侨联第二届归侨侨眷创业成果交流会“科技创新人才奖”。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王文先教授
  王文先:男,1963年1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8月毕业于太原工学院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8月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材料加工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8月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5月至2007年9月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二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主任,兼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山西省焊接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焊接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为国际焊接工程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参加2项;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第一作者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天津市(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授权专利7项;省级鉴定成果4项;书籍3本。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5年获得太原理工大学富士康奖教金,2007获得山西省“三育人”优秀教师,2008年获得太原市科技明星荣誉。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唐宾教授
  唐宾:男,1964年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太原工学院材料系本科毕业并留校表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ekeUniversiteitLeuven)材料系(MTM)从事薄膜力学性能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现任太原理工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近年来,在离子渗/镀金属、无氢离子渗碳渗氮等工艺及其对耐蚀和抗高温氧化、摩擦磨损性能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完成科技部863高技术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分别研究了离子注入、IBED对轴承钢及钛合金摩擦学、电化学性能及膜基结合强度的影响,其中IBEDCrN、Cu-Ni-In及MoS2等耐磨减摩镀层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应,部分研究结果已得到应用。获200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50篇。2001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年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二、学科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加工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纳米材料加工、材料表面改性、传统材料加工新技术及新材料等的应用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加工
  本研究方向以“电致发光材料及其产品,纳米抗菌功能材料的制备、抗菌机理,纳米碳功能材料和纳米晶块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着手,解决材料中的物理化学问题,探讨各种材料的制备和功能机理,实现材料的功能化,进而使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等离子表面冶金新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钢铁材料等离子表面冶金及性能,钛合金表面改性及性能和薄膜制备及性能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当今先进的真空等离子合金化及离子束增强沉积等表面改性技术,在金属表面制备扩散层及薄膜改性层。研究表面改性层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包括摩擦学性能、薄膜/基体结合强度、高温氧化性能、电化学性能等,了解不同金属材料适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及其适用条件,探索金属材料改性层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关联系。
  3、高强度轻合金制备及加工
  本研究方向以“高品质镁铝合金的产业化,高强度镁合金,耐高温钛铝基合金,纳米晶高强度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为主要研究内容,在轻质高强度合金制备及加工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及产业化的研究;采用等通道弯角挤压新技术,结合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开展对纳米晶高强度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形成机理及性能测试方面的研究,获得性能优异的纳米晶轻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通过对TiAl基合金的渗硅处理,获得优异的抗高温循环氧化性能。
  三、学科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学科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现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4人,硕士研究生26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4人,硕士研究生157人。本学科先后承担有国家“973”计划项目(重油残渣高附加值利用新途径的探索)1项、国家“863”专项子课题(超超临界汽轮机叶片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表面高性能钛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2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碳纳米材料修饰与功能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纳米洋葱状富勒烯/金属插嵌物的物理与化学问题研究)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低温下洋葱状富勒烯物质的宏量制备与物性研究)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纳米碳功能材料)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和省部级项目共计50余项,科研经费2500万元。五年来,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共发表论文7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引用300余篇次,出版专著14部,申请和授权中、日、韩等多国专利100余项。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