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陕西研招网 > 西安财经学院 > 院校资讯

西安财经学院2007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招生专业简介

- 统 计 学 -

  “统计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的优势学科。1995年被评为国家统计局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的学科梯队有教授14名,副教授36名,讲师3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学科带头人5人,一人被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该学科学术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有2名教授被外校聘为博士生导师,8名教授和副教授被其他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队伍。

  统计学学科着重研究经济统计、统计模型与应用、精算与风险分析、社会与人口统计、统计哲学、统计网格、统计评价、绿色GDP、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量化分析、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理论创新。如2004年学科梯队率先提出“统计网格”这一统计学科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已作为西安统计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攻关。该学科梯队已在《统计学研究》发表了“统计网格与统计的未来”学术论文,在国内统计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其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整体水平基本达到全国相同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统计哲学思想研究、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处于全国同学科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在面向企业的数量化信息管理、定量决策研究、特别是企业质量管理、调查评估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同行处于同一水平并具有鲜明的地域化特色。

  近五年来,该学科梯队出版学术专著4部,代表作有:《统计哲学研究》、《抽样调查理论研究与例证分析》、《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系统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34篇,代表作有《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统计观念》、《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的处理方法》、《动态绩效统计信息与企业监控》、《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统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之我见》、《试论人口发展与资源问题》,所发表的论文中有7篇被SCI、EI、ISTP收录。该学科团队获省部级奖11项,其他科研奖55项,(如“面向21世纪的中国院校高级统计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研究”、“全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与比较研究”、“关于建立一级统计学的思考”、“西部大开发中的各省区区位优势的多层次的主成分分析”、“区域人口信息咨询系统”等)。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7项,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告效果调查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活质量测度和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研究》等。已经完成和在研项目中还包括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2项,编写教材8部,代表作有:全国普通高校“九五”重点建设教材:《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全国文科数学教育研究会推荐教材:《综合评价方法》(科学出版社);高校21世纪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课程系列教材:《统计学》(陕西人民出版社)。该学科科研经费充足,近五年支配的科研经费合计468.3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三年平均科研经费3.1万元/年·人。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462㎡,仪器设备总值358.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220台。

  本学科拥有与国家统计局共建的全国独一无二的“西安统计研究院”和与陕西省科技厅联合组建的“陕西统计研究中心”,聚集了1名院士和14名国内统计学博士生导师。“西安统计研究院”设有“统计理论与应用”、“政府统计”等4个研究所和调查咨询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为本学科培养研究生构筑了良好的基地。为进行国际合作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成为国内外统计专家的工作站和统计国际交流的窗口。

- 企 业 管 理 -

  “企业管理”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学院的优势学科。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41人,讲师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6人。目前有14位教授、副教授被其他院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该学科梯队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学科梯队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完成了大量科研项目。该学科梯队侧重对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公司治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近五年来,发表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13篇,其中20篇被SCI、EI、ISTP收录。代表作有:“社会信息与信息营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活力源泉”、“企业管理审计系统创新与变化”、《管理科学学报》发表的“监督交易及其治理的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发表的“企业家才能交易性质的研究”,《管理世界》上发表的“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战略研究”、“权利冲突与合作:中国工商企业之间渠道行为的研究”等。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如:《企业家选择、激励与监督》获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家族企业核算体制调查研究》获2004年国家统计局第七届全国统计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工商企业之间的营销渠道行为研究》(系列)2005年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转型时期企业家机制与政策研究》获200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家职能角色及条件的探讨》获2001年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5项。如: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发展》,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组织网络的管理控制模式与组织创新效果的关系研究》,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跨文化营销渠道行为的研究》(子课题)、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关系营销导向对于营销渠道行为的影响》(子课题)、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行为模式研究》(子课题)等。出版学术专著9部,如200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家选择、激励与监督》、《技术创新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研究》,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家族企业治理及其优化》,2006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竞争力—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构建》、《企业创新论》,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信用文化》等。出版教材20部,如:高校21世纪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的《市场营销学》(主编),200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营销渠道管理》(主编),200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企业管理》(主编),200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案例教程》、《战略管理》等。获教学优秀成果奖5项,如:“对《市场调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多维透视”获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普通高校哲学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探讨”获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管理学课程四步循环教学法”获2004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近五年来,该学科梯队拥有科研经费合计326.3万元,科研经费充足。该学科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制度。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558㎡,仪器设备总值326.4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208台。本学科拥有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管理案例本土化实验基地,并积累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本学科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财 政 学 -

  “财政学”学科是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在陕西省学科布局中属特色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人。目前有4名教授被其他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制度。该学科梯队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在研究上注重对我国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近五年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428篇,获省部级奖2项,获其他科研奖2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近五年内拥有科研经费合计158.6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218㎡,仪器设备总值188.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72台。大量的横向课题为本学科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实践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本学科学科梯队以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有效方法,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范围,研究政府筹集建设资金渠道和方式、政府在各种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和手段。在近几年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的分析,研究财税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公平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力求理性地把握新时期财税政策的趋向,以促进中国经济能够更加协调、持续地向前发展。研究重点以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治理问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可供选择的环境治理的财税政策,体现了创新性的特色。

  财政学学科团队在陕北资源开发中的财税政策问题上,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财税政策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政府间关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代表作有:《关于税权划分问题的研究报告》(《税务研究》2001年)、《加快增值税转型,促进西部大开发》(《财政研究》2000年)、《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财税政策》(《财政研究》2000年)、《影响西部资源开发的税收因素及对策》(《财政研究》2006年)、《论建立我国规范的地方税体系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等。

  财政学学科团队已经完成的重要研究项目有:《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政风险问题研究》(国家统计局)、《西部资源开发中的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研究》(陕西省科技厅)、《世界税收生态学化趋势与我国生态税收的构建研究》(陕西省社科规划办)、《西部开发与财政税收政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加入WTO的财税政策研究》(国家统计局)、《降低政府行政性成本问题研究》(陕西省财政厅)。目前在研的重要研究项目有:《西部大开发中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利益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财政教科文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系统》(陕西省财政厅)、《西部开发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税收政策研究》(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中性财政政策下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改制问题研究》(陕西省财政厅)等。

  在财政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一方面,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础教学,采用全国重点高校财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用的优秀教材;另一方面,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本专业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点各个研究方向指导老师的专业研究特长,将本专业点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内容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不断开拓财政学研究新领域。

- 产 业 经 济 学 -

  “产业经济学”学科是西安财经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学院的优势学科。本学科有教授12名,副教授38名,讲师3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目前有1名教授被外校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7名教授被其他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该学科梯队年龄、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本学科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办的“区域经济研究所”,自有的“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具有务实的学术研究风气,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承担的各类研究课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研究成果;配置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培养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实践环境。

  产业经济学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①在基础研究方面,着重研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下产业经济的运行与其经济主体的贸易关系,既涉及产业演进、升级对贸易发展的影响,也涉及贸易发展对产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②在应用研究方面,通过贸易活动所介入的结构并联、结构弹性和结构开放等效应,研究结构转换及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同时从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层面,紧密结合西部开发和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研究欠发达地区市场与商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开拓;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如何协调市场结构与规制企业行为来促进绩效的提高,并促进市场与贸易的发展;注重研究我国入世后产业组织形式、结构效率及贸易方式的演进趋势,以及西部地区与陕西的布局、欠发达区域扶助等政策,使各产业及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③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如何优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合理布局,以及各种资源如何在环境产业发展的同时等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地配置。力图在研究范式上创新,注重中外理论比较研究,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经济活动与贸易发展的过程、机理及政策效度进行系统分析。④在研究的指向性方面,研究如何防范污染性产业和跨地区的转移与扩散,以及如何防止以牺牲环境为发展产业,特别是研究如何解决我国西部产业发展中涉及到环境方面的“外部性”问题。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36篇,获省部级奖6项,代表作有:《改革以来供求结构的非均衡变迁》、《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热点行业》、《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可利用的优势》、《论中国在应对WTO中产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的适度规模结构与适度市场壁垒》等。出版学术专著、统编教材等16部,代表作有《管理、产业政策与理论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广义劳动价值论》、《陕西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研究》、《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等。已承担和正在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7项,代表项目有:“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研究”、“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实现路径研究”、“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及实证研究”、“大西安旅游产业链的构建与产业集群组织研究”、“西部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等。近五年来,产业经济学学科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代表项目有:“西部大开发中西安环境经济问题研究”课题报告荣获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共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荣获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专著《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荣获陕西高教优秀成果三等奖。近五年来拥有科研经费合计342.5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305㎡,仪器设备总值196.2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96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 经 济 法 学 -

  “经济法学”学科是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目前有4名教授、副教授被西北政法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等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该学科梯队年龄结构合理,创新意识强,协作能力佳。经济法学学科梯队在经济法学科领域有纵深的研究,近年来在市场秩序法、农村经济法制等方向上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如市场秩序法研究学科梯队在研究知识产权前沿理论的同时,突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国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同时,突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体法问题同时,突出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序规则的研究。该学科梯队近五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2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8项,经济法学学科团队2003年主持的国家统计局专项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法制建设疑难问题研究分析”被专家认为是有开拓性的研究,专著《21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即将出版,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概论》教材在2005年陕西省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课题有:“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论文有:“陕西开发中资源优势利用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的几个问题”、“驰名商标法律保护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及“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2002年4月在澳门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知识产权年会提交的“面向WTO—中国著作权法律保护的抉择”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广泛的好评,科研成果对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研究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公平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才均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法制研究方向学科梯队,通过对经济法制的诸多基本性与前沿性问题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与理论化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撑,为农村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构筑完备、科学的农村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将立足中国农村的本土,借鉴国外农业法制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国农村经济法制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本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农村社会纠纷法律整合问题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和促进机制以及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使用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该梯队近五年主持和参与了“依法治国与农村社会纠纷法律整合研究”(陕西省哲社规划办课题)、“政治文明制度建设研究—以农民政治参与为分析”(陕西省哲社科学规划办课题)、“农民政治参与实效评估与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求实》等杂志上发表了“对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求治的思考”、“涉农案件问题研究”、“农民失地的法学思考”、“农户内部法律关系解析”、“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形态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之关联”、“走向法治的农民利益保障”等学术论文78篇,主要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村民自治、农村社会纠纷解决、农村城镇化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因而受到同行的关注,在陕西省内居于领先水平。

  近五年来,经济法学学科群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28篇,其中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获其他科研奖15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项),并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近五年拥有科研经费合计103.8万元,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专业实验室面积400㎡,仪器设备总值158.7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80台。本学科拥有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模拟法庭基地,务实的学术研究风气,扎实的理论功底,联系实际的学术气氛及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