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网 > 天津研招网 > 南开大学 > 考研经验

南开大学文学专业考研复习心得


  C。先秦两汉杂文学及短篇小说集之复习:
  笔者之所以在此处将先秦两汉之杂文学和短篇小说集并列讲解,盖因此二者之复习有相似之处。
  先为大家稍作解释,所谓“先秦两汉杂文学”是指诸子百家以及史传文学(《左传》、《史记》、《战国策》之类),所谓短篇小说集是指后世重要的短篇小说选集(《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等)。
  此二类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是诸子百家之文集,还是史传文学,抑或小说集,都是由许多短篇作品构成(史传文学则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构成,也可以勉强算作短篇作品了),而对于这些作品的复习,大家都不能使用复习诗词和文人散文的方法。大家注意了,我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诗词散文与杂文学及小说集的考试方向与侧重点不同。杂文学是文学观念獉狉未启时期之产物,文学与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杂糅混一,尚未泾渭分明,考试中不可能考到杂文学的单篇作品分析(而考诗词的时候,你必须要细致分析作品;考文人散文的时候,你虽不需逐句分析作品,却也需要借助作品较为详尽地分析其特点、结构、语言等)。但是却可以考整体的一本书的特点,或者这本书的意义。比如,曾有题目考到《史记》中如何使用“互现法”叙事。大家需要举几个具体例子讲清这个叙事方法,举例时则需阐述例子的大体内容、故事情节,但是却不需对作品的文学特点作分析。
  短篇小说集的考法,必定是从宏观考察大家对这部小说集的整体把握,肯定需要大家举小说集内的一些单篇作品,然而,却也不需要对任何一篇作品作细致解析,而只是从宏观上进行阐述便可。或者我这样讲,大家不太明白。我可以举一道真题作例证。有一年的论述题考到了《三言》、《二拍》,然而,所考的内容是“论《三言》、《二拍》的思想倾向与明代社会思潮之关系”(2008年“古代文学”卷真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题目,如何作答?一定要从各个角度分别列举几篇《三言》、《二拍》中的作品(找几篇写婚恋的作品、几篇反映经商内容的,据此论述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好货”、“好色”思想对作品的影响),讲述其故事大意,并阐释其文化背景、思想渊薮。然而,这些作品需要分析结构吗?当然不需要啊。需要分析语言么?亦不需要。
  好了,我的结论已经有了:对于杂文学以及小说集中作品的复习,大家只要对文学史教材中所用于举例的篇目中的一些有所熟悉,了解其内容大意(若是史传文学和小说,那么,请记住单篇的故事情节。只是记住大致情节便可,不用记细节内容;若是诸子百家文集,也请记住单篇作品所讲述的大致内容。当然,还要记住这些篇目的题目),使自己能够在考场上有例可举,能以具体篇章支撑文学史中所论及的这本书的特点便可。
  不知我所言大家是否已经明晰,我再做一番总结。杂文学和小说集的复习,大家需要读作品选。然而,作品选当怎样阅读呢?同学们完全不用自己去选一些篇目,只需在文学史教材中用于举例的篇目中选择几篇仔细阅读,了解其内容并记住即可(当然,你还必须要清楚这个例子是支撑文学史教材中哪个要点的,也就是,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大家整理框架笔记的时候,也要区别于整理诗词和文人散文的笔记(大家整理诗词和文人散文的笔记,主要是写出其诗其文之特点;而杂文学和短篇小说的笔记,大家主要是写出其大致情节、大致内容,让自己记住这些内容)。
  如此一说,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这复习方向的不同了吧。但是,请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仅仅记住情节和内容应该相对容易,那就错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如果考到某一本书,你必须要举许多例子从各个角度加以说明,而这些例子你都要阐述其基本内容,这对于记忆力的要求相当高。而《左传》、《战国策》、《史记》之类的史传文学,情节又相对复杂(特别是《左传》,情节非常复杂),必然要经过多遍的重复细读才能记住大致情节而不致在考场上遗忘。
  D。戏曲、长篇小说之复习:
  教材中的戏曲作品大抵分为两类,杂剧和传奇(至于南戏,重要的只有四部,且体例和传奇相近,故不单独列出)。而长篇小说,则有重要和非重要之别(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之类当然为极其重要的长篇小说,但《醒世姻缘传》、《儿女英雄传》之类则为非重要长篇小说)。
  实际上,戏曲和长篇小说之复习,同上文所讲先秦两汉杂文学与短篇小说集之复习颇有相似之处,而与诗词及文人散文之复习方法相异。
  现在,我们先抛开杂剧不谈(因为杂剧和传奇体制差别颇巨,杂剧形式短小,大抵仅四折,而传奇则形制宏大,动辄几十上百折),仅谈传奇与长篇小说之复习。而传奇与长篇小说有一相似处,那便是形制宏伟,大抵以单本行世(传奇较之长篇小说,虽然相对短小,但也动辄数十万言,通篇阅读极耗时间)。若同学们先前未曾读过某部长篇小说抑或传奇作品,那么请千万不要去通篇阅读(举例而言,明代的四大奇书中,《三国演义》我从未读过。传奇中,《长生殿》、《桃花扇》亦从未通读。我若真的发愿阅读,那么仅这三本书的仔细阅读,就要耗费我数月光阴了吧。复习绝不可以这样)。甚至于,大家根本不用读,只需了解其大致内容即可。换言之,只需了解故事大意。而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举例分析文学史教材中所论及的此书或者此戏之特点。
  所以,在复习传奇和长篇小说之时,一定要以文学史教材为主,作品为辅(实际上复习先秦两汉的杂文学以及短篇小说集也如此。这和复习诗词及文人散文的思路很不相同,因为复习诗词和文人散文时,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不可偏废)。
  那么,若真的有一部作品从未通读,如何了解故事大意?又应了解到何种程度呢?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分别来解答此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了解故事大意?但凡文学史教材中所言及的情节,大家一定要弄懂。文学史教材在叙述作品特色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举情节为例,所以本来就会有一些情节的概括,而这些概括同学们必须牢记。而有一些情节,文学史教材只是提及,并未讲明情节内容(比如,在讲《三国演义》时,书中提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却没有谈到细节),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到相关情节,略作阅读,以为补充。至于如何查找,若同学们有书,可以翻书,若无书,可上网查阅。当然,还可以推荐大家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及其幼稚,然而却十分适用于恶补某部文学作品(当然了,这种方法绝对不适用于学习和研究,而且我本人在推荐时也感到很矛盾,很羞愧,甚至感觉很悲哀。
  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大家就不要顾及这许多了。可是,大家一定不要这样学习,记住,这只是应付考试的权宜之计。写出下面的文字,我甚至害怕大家会质疑我的人品和学识了。不过,我只是为了帮大家应对考试)。若大家真的有极其重要的作品未曾读过(举例而言,我未读过《三国》,可能有同学未读过《金瓶梅》,甚至有同学没有通读过《红楼梦》),不妨去买一些名著快读之类的书籍,甚至于可以买一些幼儿启蒙版名著,连环画也无所谓。或者直接上网找名著梗概。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达到快速了解某一戏曲或长篇小说之目的(若这些言语冒犯了大家,亵渎了大家的智商,请大家见谅。很惭愧地讲,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去快速熟悉《三国》的,效果不错)。而对于传奇作品,大家若想有个大致了解,不妨去看看昆曲(网上搜视频,或者买光碟,当当网即可买到)。昆曲皆直接采用传奇剧本,只是删减颇巨,一本传奇仅演其中几折,但也可作窥豹之用。
  第二个问题,应了解到何种程度?这个要“因书而异”了。还是那句话,大家必须要辨别出重要的长篇小说和传奇作品以及非重要的作品。对于极其重要的作品,大家要了解梗概(方法如上文所述,可以上网查找,去买名著快读类的书籍)。对于不是很重要的作品,大家仅了解文学史教材中所言及的情节内容便足矣。
  第三个问题,大家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请一定要记住复习中有本末关系,何为本,何为末?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书中情节去分析文学史中所言及的这部书的特点。所以,至于大家最需要了解哪部分故事情节,哪部分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就请在阅读文学史教材时根据其所言的作品特点加以筛选。总之,一切以服务文学史教材中言及的作品特点为目的。举例而言,教材中在谈及《桃花扇》时,曾提到了此作品特色之一便是以道具“桃花扇”扭结情节。所以,关于“桃花扇”道具出现的情节就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了。而许多无关紧要的枝蔓细节,大家便可以忽略。
  另外,我想再特别谈及一点,对于长篇小说及重要传奇作品,是肯定要出论述题的。而论述题是可从任意角度出题的(但是难度绝不会很高,这毕竟是考研,不是考博),所以,对于极端重要的作品,或者光看文学史是不够的,有一个基本了解,亦不能答得完满。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权衡利弊了。实际上,若一部作品大家从未阅读,但是按照我上述方法进行了复习,遇到任何题目,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分,然而,若想得高分,就困难了。因为论述题毕竟要考察大家的真实水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但是,请大家记住,除却一些个别的学富五车的才子才女之外,大部分同学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知识盲点。大家做能做的,只是尽量减轻这些知识盲点对我们在考试答题中的影响,而决不是在一年的复习(甚至两年的复习)中消灭掉所有知识盲点。同学们,我们是人,不是神。学习是要靠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怎么可能通过一年的复习就做到面面俱到?其实,大家只要做到对于任何部分的知识都有基本的了解,对于个别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那是你本有的优长,原本就读过的书籍,感兴趣的部分),便已足够。
考研帮最新资讯更多

考研帮地方站

你可能会关心:

查看目标大学的更多信息

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
一个都不能错过

× 关闭